应慎重对待灾区孤儿收养问题

2021-02-15 12:16:53  来源:
分享到:

      随着汶川地震救灾行动进入持久阶段,灾区孤儿抚养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。日前,民政部制定发布《关于汶川大地震四川“三孤”人员救助安置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对地震孤儿救助,明确了“政府主导、多方参与,就近为主、异地为辅”的原则,并提出了亲属监护、家庭收养、家庭寄养、类家庭养育和集中供养五种方式。《意见》同时还对收养、监护、救助地震孤儿,做出了详实可行的技术安排。而这一切的目的,当然都是为了尽快抚慰灾区孤儿的心灵,同时为他们筹划一个可以预期的稳定、和谐的未来。

      或许是有30年前唐山地震的经验,汶川地震灾后不久,全国各地的无数爱心人士,不约而同地通过各种渠道,表达了收养地震孤儿的意愿。仅据四川省民政厅的不完全统计,目前至少已经有2万多个家庭表达了收养地震孤儿的意愿,且类似的申请还在不断增加。如果仅就数字而言,目前4000多名地震孤儿和暂时找不到父母的孩子,应该都不难找到合适的收养家庭。

      收养孤儿,是将爱心直接送达劫后余生的弱小生命,其表达的爱意和实际的作用,可能比捐款捐物来得更加直接和深切。但收养孤儿又是一件比捐款捐物更加长久、复杂、微妙,甚至需要通过大量知识训练和“技术”安排,才能完满实现的过程。热情、爱心是收养孤儿的基础,但仅凭热情、爱心,未必能够达成收养地震孤儿的美好初衷。

      譬如,民政部《意见》在“就近为主,异地为辅”的原则下,明确规定要尽量维系孤儿原有的亲缘、地缘关系,有亲属愿意收养、抚养的,应优先满足。对这样的要求,或许会令家庭条件优越而又热心收养的人士不解,以为通过自己的收养而使孤儿走出大山,过上更好的生活、接受更好的教育,是对孤儿不幸遭遇的更好补偿。但在孤儿救助过程中,尽量维系其原有的亲缘、地缘关系,显然有着充分的理论和经验依据。对于失去父母庇佑的孤儿来说,熟悉的亲人、同学、老师、环境,可能是比富裕的生活、现代的都市更有效的抚慰。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的安全感和归属感,可能是新的优越环境所很难代替的。

      日前,一篇署名“唐山孤儿”的文章向人们发问:“请先想一想,你们今后是否真的能从心理上,体会那些孤儿的内心感受?是否能给他们真正的幸福生活?”并以其在收养家庭和陌生环境中感受到的不适和痛苦,呼吁爱心人士:请大家冷静地收养孤儿!

      一个人的经历,固然未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,但他所提出的问题,却值得所有爱心人士冷静掂量。思量之下,得到肯定的答案而后决定收养,则善莫大焉。思量之下,不敢有把握地回答自己而放弃收养意愿,也是善心的另外一种表现。经过认真而慎重的思量、选择,目前已经表达收养意愿的2万或更多的爱心家庭中,究竟有多少家庭具备收养的主客观条件,又有多少地震孤儿最终能够找到温暖、安全、幸福的新家,还需要收养与被收养双方的寻找、适应、磨合,而这个相互寻找、适应、磨合的过程,也很可能比人们预想的更漫长和困难。

      无论是否收养成功,也无论以何种形式表达,心系灾区儿童的爱心都值得赞美。除了直接收养之外,对地震孤儿和其他受灾儿童的救助,还有其他多种形式,如定人、定向地为一个或数个儿童的生活、学习提供经济资助,或向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经济资助等等。有全社会的爱心支持,有党和政府的主导支持,地震孤儿最终一定都会找到新的温暖家园,地震孤儿和其他受灾儿童的未来,一定会充满阳光和希望。

(责编:admin)